医德关系的主体是医务人员。
对于医德这个概念,被誉为“药王”的唐代名医孙思邈有过精当的论述:“凡大医治病,必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孙思邈的这一论述,被后世奉为悬壶济世的圭臬。古往今来,医生皆以救死扶伤为宗旨,以济世活人为天职,赢得了全社会普遍的敬重与拥戴;《宋史》载,名医庞安时,为人治病,十愈八九。对上门求诊者,专设病房,供其居住,且亲自照料饮食、药物,待完全治愈,才让病人离开。有的病人确实元法治好,亦必实言相告,从不敷衍。庞大夫行医数十年,“活人元数,病家持金来谢,不尽取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经济的竞争性、求利性,金钱的诱惑和利益的驱动,使少数医务人员忽视了道德修养,见利忘义,医患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良好的形象。如何养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医德,与病人保持和谐的医患关系,树立高尚的敬业精神,医务人员应该注重自己的医德修养。
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有现代意识的人强调权利和尊严,强调人的生存价值。医务人员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明确人为什么活着,怎样生活才有意义。如果把个人的生活目标锁定在“金钱确定价值”上,就会在医疗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将技术、人格像商品一样等价交换,追逐物质利益,最终丧失自我,误入歧途。
2 树立人文的行医理念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医学人文精神不断受到人们重视,医学人文主义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精神的需要,注重对人的关心和关怀。古代医学家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医务人员应以治病救人为本,以仁爱精神为准则,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应当具有爱人助人的仁爱精神,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帮助病人解除疾苦。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存观念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也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3 钻研医术。精益求精
医疗水平高低、医疗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医生的道德品质,而且还取决于医生的医疗水平。精益求精,钻研医术,体现了医生的高度责任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对于加速医学科学现代化和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医生面临着医学科学突飞猛进,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迫切要求医生要有刻苦钻研精神,及时了解医学发展的动态,把握吸收新理论、新技术,尽可能多掌握与医学有关的新学科知识,做到博学多才,创造性地应用于医疗卫生实践,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5 要诚实、谦虚,尊重患者
讲诚信不仅是市场经济的黄金规则,也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要求,诚信的主要含义是无欺、守诺、践约。清代名医张顽石说“学术固思精也,言行亦当注重,才能得病人之信仰”。做一个医生一定要谦虚,自己的知识不够,看不懂的病一定要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或请有经验的医生会诊,不要怕在患者面前丢面子,不懂装懂会造成误诊,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很大的悲哀。医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职业道德,要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对目前医疗水平尚不能治疗的疾病,要向患者或其家属解释清楚。由其本人或家属对是否治疗做出抉择,请病人和家属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当前“病人选医生”就是让病人有选择医生的自主权,有利于病人与自己信得过的医生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一般地说,人与人交往中都有希望被尊重的心理需求,患者就医时此种心理需求尤为突出,因为此时患者身体的痛苦往往或多或少地伴随着心理的病态变化,作为一名医生,接待患者时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洞察患者心理,对病人表现出真诚的同情心和应有的礼貌,只有深刻体会病人的躯体和心理病痛,才可能获得患者的信任,才可能建立起融洽的医患关系,为医治患者疾病创造良好的基础,也是避免或化解医患冲突和医疗纠纷的前提条件。
以上就是由小编整理收集的关于医德关系的主体是什么的法律知识。本文中还为大家详细地回答了其他关于医德关系的主体是什么的相关问题。希望大家能够仔细阅读,如果遇到了问题还是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的,欢迎咨询律师。
2024-11-15383
2024-11-08181
2024-11-05826
2022-03-20199
2022-03-20661
2022-03-201018